過去五年來,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簡稱“川藝”)開創“大師引領、團系互動、創演融通”特色育人模式,探索高職表演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經過一系列的創新與實踐,取得累累碩果。
川藝黨委書記李陽春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四川藝術職業學院依托大師群,以“崇德尚藝”為內核,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截至目前,學院已建成省級大師(名家)工作室、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完成國家藝術基金7項。產出精品劇(節)目21個,開展巡演400余場。學校師生受邀參與國家外事演出、央視春晚演出等高規格表演和外派國際演出30余場。畢業生就業率達96%,對口就業率達91%,逐年遞增。”
12月10日,在第二屆四川省文旅大會上,川劇《草鞋縣令》借助虛擬現實等高科技對傳統藝術作品創新演繹。時隔15年,“一雙草鞋”登上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舞臺,并斬獲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這是國內舞臺藝術的最高政府獎。
鮮為人知的是,最初的《草鞋縣令》是川藝與什邡聯合打造的校地項目,也是該校探索新型特色育人模式項目的成果之一。劇中三位主演不僅是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也是學院“大師引領”模式中的“大師”——他們分別是:四川省文聯主席、川藝院長、“二度梅”得主陳智林,川藝青年藝術團團長、國家級非遺川劇項目傳承人、梅花獎得主肖德美,川藝骨干教師、文華表演獎、梅花獎得主劉誼。
其中,作為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劇協主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兼四川省川劇院院長的陳智林,肩負“劇團”與“院校”雙職責,貫通“育人單位”與“用人單位”雙角色。他創設性地提出“以藝養德、教演共育、劇目匯源、增智強技”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動表演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組建四川省青年藝術團,引進各藝術門類表演藝術行業大師組成“大師群”;主持創排國家級精品劇目川劇《詩酒太白》《草鞋縣令》、兒童劇《小軍號》等,推動踐行“一出劇目一個崗位,一場演出一次歷練”理念,推進創演融通。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戲曲名家工作室帶頭人,陳智林還深入教學一線,言傳身教、加強師生舞臺綜合實踐能力培訓;作為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大力開展校企、校地合作,持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與市場運作機制建立;并主持參與成果依托項目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教學點建設等。
“教師想要育人,得先育己。”在川藝副院長馮梅看來,“教育的質量歸根到底是教師的質量,以大師為引領,就是要給整個教師團隊樹立一個高標準的標桿。”
其實,以大師引領職業教育的理念早已有之,也為眾多職業教育學院所提倡,而川藝則率先將理念化為實踐行動。馮梅直言:“在人們的過去印象里,職業教育總是與‘學歷層次低’‘注重技術’畫等號。如今的職業教育需要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對藝術院校來說,這種高素質的教師就是藝術大師。”
李陽春眼中的大師,“首先在于他(她)的技術、技能已經達到了很高層次,一些技巧已煉至爐火純青;其次在于他(她)對整體藝術觀的把握。大師的藝德、藝風,對待舞臺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能幫助樹立良好的風氣,讓學生對舞臺產生敬畏感,讓‘戲比天大’的觀念深入人心。”
馮梅表示,“專業教師對學藝術的學生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學藝首先是從模仿開始,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僅模仿老師在形體表演上的一舉一動,老師的從教為學態度品格都會產生浸潤作用。我們將大師納入教學體系,是能夠帶動學生的成長、成人的。”當然,藝術不能是總是步別人后塵,不能只是模仿,更要有原創性。“學習教育也要注重培養人的創新意識,藝術則在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上具有獨特作用。”
為了將校訓“傳承創新,德藝雙馨”這句八字箴言貫徹落實,川藝一方面組建大師群,一方面力促具有演出資質的川藝青年藝術團與教學系部深度互動、協同育人,以“舞臺演出認知—表演經驗積累—藝術品格淬煉”三進階,以原創劇目為抓手,將創、學、演、用融通。
陳智林表示,“教師的素質是學院素質發展的基礎,一個不熟悉舞臺的教師,是不能教出在舞臺上表現優異的學生的。因為他沒有親身體驗,教出來的東西是刻板的,是紙上談兵。”從川劇舞臺一線,到扎根學院教育,再到回歸舞臺,陳智林以身作則,并帶領川藝青年教師、學子一起走上舞臺,與專業院團同臺競技。
除了大師引領的以音樂、舞蹈、川劇、戲劇為主的表演類專業群,川藝還有藝術設計類、文化管理類、數字創意類三個專業群。馮梅表示,“現代社會找準定位很重要,我們學院的定位就是服務四川,彰顯四川的文化,講好四川的故事。”